第六十一章 访问走红
天才一秒记住【六六文学】地址:66wx.org
清晨的阳光透过枝叶,在青石板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。正院里,沈行昭难得没在工作室鼓捣那些常人看不懂的“民俗研究器具”,而是捧着一本线装古籍,坐在廊下的藤椅上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。
乔愉则坐在他对面的石桌旁,对着笔记本电脑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,屏幕上是一份关于“西北地区民俗信仰中符号象征变迁”的报告初稿——这是林夏事件尘埃落定后,研究院那边分下来的新任务。林夏被项目组成功解救,郑明远学术造假的丑闻在铁证如山和舆论压力下彻底曝光,教育部门和学术机构正在掀起一场严查风暴。那些所谓的“精神污染”,在沈行昭的干预和王院长的斡旋下,被包装成“长期高压环境导致的心理应激障碍”,得到了妥善的医学处理。风波暂时平息,但后续的余波仍在荡漾。
沈家东跨院十分热闹。起因是沈弘文教授主持的敦煌文献修复工程,因其在学术造假风暴中展现的纯粹与坚守,被媒体推上了神坛。几家主流媒体和重量级的文化栏目组,扛着“长枪短炮”,申请了对沈教授的专访,地点就定在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四合院里。
沈弘文一身得体的中式服装,正襟危坐,儒雅沉稳地对着镜头讲述着修复工作的艰辛与意义,强调着学术诚信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永恒价值。徐曼教授作为家属和心理学专家,也在一旁温和地补充着长期专注工作所需的心理支持和团队建设,言语间尽显知性魅力。
采访结束,摄制组收拾设备准备离开。沈行昭和乔愉当时正好结束工作室的工作,打算穿过连接工作室与正院的那道月亮门回正院。两人并肩走着,沈行昭习惯性地侧耳听着乔愉低声抱怨某个文献引用的麻烦,乔愉则比划着解释,脸上带着专注又有点小烦恼的神情。
就在这时,一个扛着备用三脚架、正在寻找最佳撤退路线的摄像小哥,为了捕捉四合院最后的生活气息,镜头下意识地扫向了这道月亮门——
“咔嚓!”
一道白光闪过,是现场摄影记者抓拍的补光灯。
沈行昭和乔愉的身影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定格在了镜头里。
男人身形挺拔,穿着简单的灰色衬衫,袖子随意挽到小臂,露出结实流畅的线条,侧颜清峻,他微微低头,视线专注地落在身边的女孩身上,那眼神深处,是旁人难以察觉的柔和与包容。
女孩穿着蓝色的衬衫和牛仔裤,扎着清爽的马尾,不施粉黛,气质干净温婉。她正微微仰头说着什么,眉眼生动,带着研究者的认真劲儿,阳光跳跃在她光洁的额头上,显得青春又富有书卷气。
两人站在一起,一个沉稳如山,一个清丽似水,背景是古朴的月亮门和庭院深深,画面和谐美好得如同一幅精心构图的老电影截图。
摄像小哥自己都愣住了,这画面感太强了!
这段“意外入镜”的花絮,和几张抓拍的高清照片,被栏目组当作“彩蛋”,放在了采访正片的末尾花絮里播出,并同步发布在了官方微博上。
配文是:“【惊喜彩蛋】采访结束,捕捉到沈教授家院子里的‘神仙颜值’!气质绝佳的年轻学者,这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和cp感是怎么回事?[捂嘴笑]有认识的大神科普一下吗?#敦煌文献修复##学术传承##颜值即正义#”
这条微博只是在文化圈小范围传播,赞叹一下沈教授家基因好,或者猜测是沈教授的学生或助手。但是互联网女孩太厉害了,有眼尖的网友觉得乔愉非常眼熟。经过一番“考古”,有人扒出了乔愉当年在c大硕士毕业答辩时的公开视频片段。视频里,面对评委有些尖锐的、关于“民俗研究中是否存在非科学解释空间”的提问,年轻的乔愉站得笔直,眼神清澈而坚定,掷地有声地回答:“老师,我们是相信科学的。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文化现象和心理投射,其价值在于理解社会结构和集体意识,而非宣扬超自然。一切研究都应在科学的框架和方法论下进行,去伪存真。”
这段发言本就因其清晰的立场和“头铁”的态度在学生中小范围流传过,被戏称为“科学姐宣言”。如今被翻出来,配上她现在那温婉知性的形象,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萌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《通灵少女修炼日常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六六文学66wx.org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